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> 脂肪肝 > 脂肪肝治疗 >
发布日期:25-10-16 阅读量61次 来源:郑州治疗肝病医院
体检报告上“脂肪肝”三个字让越来越多人陷入焦虑。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肥胖者的专属疾病,实则不然——瘦子也可能中招。肝病专家程进明主任指出:“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30%,但公众对其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。”让我们听听他的专业解读,揭开脂肪肝的真实面目。
当人体摄入热量长期超过消耗量时,多余的葡萄糖、脂肪酸就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囤积在肝细胞内。这种“营养富余型”脂肪肝常见于两种极端人群:一是腰围超标的中年男性,他们偏爱高脂饮食又缺乏运动;二是快速减肥者,极端节食导致脂肪分解加速,游离脂肪酸大量涌入肝脏反而加重负担。程医生特别强调:“有些白领看似苗条,但每天久坐办公+外卖快餐的组合,同样面临高风险。”
临床数据显示,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(NAFLD)患者中约70%合并胰岛素抵抗现象。这意味着身体对血糖调节出现障碍,迫使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稳定,而过量的胰岛素又会促进脂肪合成储存。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即便体重正常的人群也可能患上脂肪肝。
每天饮用折合酒精量男性>40克、女性>20克(相当于啤酒1瓶或白酒二两),持续5年以上即可引发酒精性脂肪肝。更可怕的是,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“社交性饮酒”,周末聚会时的畅饮累积起来同样危害巨大。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直接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功能,干扰脂肪酸氧化过程,导致脂肪在肝内蓄积。程进明提醒:“有些患者转氨酶轻度升高却找不到原因,追问病史才发现有每晚喝红酒的习惯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混合饮酒的危害呈倍数增长。啤酒配烧烤、白酒兑饮料等饮用方式会加速酒精吸收速度,使肝脏承受双重打击。即便是标榜健康的果酒、米酒也含一定量酒精,长期饮用仍需警惕。
家族史阳性者患脂肪肝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-3倍。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脂蛋白代谢相关酶的活性,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,使得肝脏难以将合成的甘油三酯转运出去。程医生曾接诊过一对双胞胎兄弟,同卵出生却呈现不同病程进展——哥哥保持运动习惯未发病,弟弟因工作性质长期静坐早已出现肝纤维化迹象。这表明遗传因素虽重要,但生活方式干预仍具决定性作用。
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、他莫昔芬等药物可能诱发药物性脂肪肝。化疗期间使用的多种抗癌药也会影响肝脏脂肪代谢。程进明特别提到:“门诊遇到过服用民间偏方治疗关节痛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案例,患者误以为中草药绝对安全,实则某些植物成分含有大量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。”因此,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至关重要。
最新研究发现,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会导致内毒素入血,激活Toll样受体引发慢性低度炎症反应,进而促进肝脏脂肪变性。益生菌制剂补充已被证实能改善部分患者的肝酶水平。程医生建议:“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,从而间接保护肝脏健康。”
面对日益普遍的脂肪肝流行趋势,程进明给出实用建议:一是控制添加糖摄入量,尤其是含果葡糖浆的加工食品;二是保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;三是建立“地中海式饮食”模式——多选全谷物、深海鱼类和坚果,少食红肉及制品。他特别强调:“减重速度不宜过快,每月下降1-2公斤最为理想,否则可能造成肝细胞缺血坏死。”
从预防角度而言,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肝脏超声和血脂谱检查。对于已确诊患者,即使无症状也应每半年随访一次。毕竟,守护肝脏健康没有捷径可走,唯有科学认知与持久坚持方能见效。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