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> 其他肝病 >
发布日期:25-04-28 阅读量194次 来源:郑州治疗肝病医院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有时会发现身边有人出现全身发黄的情况,这不仅影响美观,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。全身发黄,在医学上被称为黄疸,是肝病的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症状。那么,全身发黄具体是肝病到了什么症状呢?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。
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,导致皮肤和巩膜(眼球的白色部分)发黄的现象。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物质,由红细胞分解产生,正常情况下,肝脏会将其代谢并排出体外。然而,当肝脏功能受损时,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,就会在血液中积累,进而引发黄疸。
肝炎:各种类型的肝炎,如病毒性肝炎(甲肝、乙肝、丙肝等)、酒精性肝炎、药物性肝炎等,都可能导致肝脏受损,进而引发黄疸。肝炎患者除了全身发黄外,还可能伴有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肝硬化: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后的一种病理状态。在肝硬化晚期,肝细胞广泛损害,肝功能减退,胆红素代谢发生严重障碍,可引起明显的黄疸。此外,肝硬化患者还可能伴有腹水、肝掌、蜘蛛痣等症状。
肝癌:肝癌是肝脏的恶性肿瘤,它也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受损,进而引发黄疸。肝癌患者除了黄疸外,还可能伴有肝区疼痛、消瘦、乏力等症状。
黄疸并非都是由肝病引起的,它还可以分为肝细胞性黄疸、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三种类型。
肝细胞性黄疸:由于肝细胞受损,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,进而引发黄疸。这种类型的黄疸多见于各种肝炎、肝硬化等肝病。
梗阻性黄疸:由于胆管梗阻,如结石、肿瘤等,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,胆红素在体内积聚,从而引发黄疸。这种类型的黄疸多见于胆管结石、胆管癌等疾病。
溶血性黄疸: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,产生过多的胆红素,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,进而引发黄疸。这种类型的黄疸多见于溶血性贫血等疾病。
当你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全身发黄的情况时,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检查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尿常规、肝生化、腹部B超等相关检查,以明确黄疸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。
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和病因,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。对于由肝病引起的黄疸,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肝功能、促进胆红素代谢和排泄。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护肝药物、退黄药物等,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。
为了预防黄疸的发生,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:
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:如规律作息、适量运动、避免过度劳累等。
注意饮食健康:避免长期摄入高热量、高脂肪食物,增加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和豆类的摄入。
避免滥用药物:特别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,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定期体检:特别是对于有肝病家族史或长期饮酒史的人群,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。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