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> 脂肪肝 > 脂肪肝治疗 >
发布日期:25-09-10 阅读量63次 来源:郑州治疗肝病医院
“为什么明明不喝酒也会得脂肪肝?”这是门诊中常见的疑问。资深肝病专家高子敏主任指出,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非酒精性脂肪肝成为主流类型,其发病机制涉及多重因素。让我们跟随高主任的专业视角,揭开脂肪肝形成的秘密。
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,热量摄入与消耗失衡成为首要问题。高主任解释:“当每日摄入的热量超过身体需求时,多余的葡萄糖和脂肪酸就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肝脏。”特别是含糖饮料、精制碳水化合物(如白面包、蛋糕)的过量摄入,直接导致血糖波动和胰岛素抵抗。研究显示,每天饮用一罐甜味饮料可使脂肪肝风险增加26%。她曾接诊过一位年轻白领,因长期下午茶搭配奶茶而查出中度脂肪肝。
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脂构成“危险三角”。腹部脂肪堆积不仅影响外观,更通过释放游离脂肪酸加剧肝细胞负担。高主任强调:“腰围每增加1厘米,脂肪肝患病率上升3%。”胰岛素抵抗状态下,肝脏对葡萄糖的处理能力下降,迫使更多脂肪合成。临床数据显示,约70%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脂肪肝,形成相互加重的恶性循环。
现代人的饮食模式正在悄然改变肝脏环境。反式脂肪酸藏在油炸食品、烘焙点心之中,促进内脏脂肪堆积;果糖虽然甜度高但代谢特殊,几乎完全由肝脏处理,过量摄入会抑制线粒体功能。高主任特别提醒:“看似健康的沙拉酱、花生酱等调味品,其实含有大量添加油脂。”她建议选择冷榨植物油,控制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克。
久坐生活方式让能量消耗大打折扣。肌肉收缩产生的脂蛋白酶本是清除血液中甘油三酯的重要物质,缺乏运动会显著降低其活性。高主任分享案例:一位办公室职员每天步行不足3000步,即使节制饮食仍难以消除脂肪肝。她推荐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配合抗阻训练增加肌肉量,可有效提升基础代谢率。
部分人群天生携带相关基因变异,如PNPLA3基因多态性能使脂肪肝风险提高4倍。但高主任强调:“基因只决定可能性,生活方式才是开关。”同一家族中有人患病并不意味着必然遗传,通过健康干预完全可以打破魔咒。她曾成功帮助一对双胞胎兄弟中的一人逆转脂肪肝,证明环境因素的关键作用。
某些常用药物可能诱发脂肪肝,包括糖皮质激素、他莫昔芬和甲氨蝶呤等。高主任提醒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,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。此外,快速减肥导致的脂肪重新分布也可能引发急性脂肪肝炎。
高子敏主任最后总结:“脂肪肝不是简单的‘富贵病’,而是全身代谢紊乱在肝脏的表现。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:均衡膳食、规律运动、保持理想体重。”她呼吁公众重视早期筛查,通过肝脏超声和血液检测及时发现问题。记住,消除脂肪肝不仅是保护肝脏,更是维护整体健康的重要一步。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