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> 肝纤维化 > 肝纤维化治疗 >
发布日期:25-09-25 阅读量160次 来源:郑州治疗肝病医院
在肝病防治领域,肝纤维化作为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过渡的关键阶段,其早期发现与干预至关重要。那么,这类患者究竟需要定期进行哪些医学检查呢?为此,我们特邀知名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高子敏医生强调,血常规和肝功能组合是监测肝纤维化的“入门级”手段。其中,血小板计数下降可能提示脾功能亢进;转氨酶(ALT/AST)、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则能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与合成能力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Ⅲ型前胶原肽(PⅢP)、透明质酸等血清学标志物,它们如同“分子探针”,可量化评估纤维化进程。这些指标如同肝脏发出的预警信号,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发展阶段。
腹部B超堪称无创筛查的首选工具,它能清晰显示肝脏形态变化,如表面粗糙度增加、回声增强等典型征象。而近年来兴起的瞬时弹性成像技术(FibroScan),通过测量肝脏硬度值(LSM),实现了对纤维化程度的精准分级。高医生指出:“这项检查就像给肝脏做‘体检报告’,数值越高说明组织越僵硬。”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,既能定位病灶又能定量分析,为临床决策提供立体化依据。
当非侵入性检查结果存在矛盾时,肝穿刺活检仍是确诊的“终极裁判”。通过获取米粒大小的肝组织样本,病理学家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假小叶形成、汇管区扩大等特征性改变。虽然属于有创操作,但其诊断准确性高达90%以上。高子敏医生提醒:“对于疑难病例或治疗方案调整需求者,这项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”
针对乙肝/丙肝相关性肝纤维化患者,定期检测HBV DNA或HCV RNA至关重要。病毒复制活跃不仅加速疾病进展,还会影响干扰素等药物疗效。通过动态观察病毒滴度变化,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核苷类似物用药方案,实现源头控制与靶向治疗的双重目标。
高医生特别指出,每位患者的检查频率应因人而异。初诊患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基础项目,稳定期可延长至半年;接受抗病毒治疗者需每月监测病毒指标。同时要关注并发症风险,如食管静脉曲张筛查、凝血功能评估等。她比喻道:“这就像定制西装,既要合身又要兼顾功能性。”
肝纤维化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,科学规范的检查体系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基础保障。高子敏医生呼吁广大患者:“不要等到出现腹水、呕血等失代偿症状才就医,早期干预完全有可能逆转病程。”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,遵循医嘱定期复查,配合生活方式调整,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,重获肝脏生机。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