脂肪肝 | 肝硬化 | 酒精肝 | 肝纤维化

乙肝传染途径全解析:肝病医生高子敏带你科学认知病毒传播

发布日期:25-11-26 阅读量163次 来源:郑州治疗肝病医院

 乙肝病毒(HBV)是一种嗜肝DNA病毒,全球约2.96亿人感染,中国曾是乙肝高流行区。尽管新生儿疫苗接种已使儿童感染率大幅下降,但成人对乙肝传播的认知仍存在误区。今天,我们邀请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揭开乙肝传染的神秘面纱。

一、乙肝的三大核心传染途径

1. 血液传播:看不见的“隐形杀手”

高子敏医生指出,血液是乙肝病毒最“活跃”的传播载体。当健康人接触被污染的血液时,病毒可能通过皮肤或黏膜破损处入侵。常见场景包括:

  • 共用针具:静脉注射毒品者共用针头、纹身/纹眉器械消毒不彻底;
  • 医疗暴露: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、内镜、针灸针等;
  • 意外伤害:共用剃须刀、牙刷导致微小伤口接触血液;
  • 输血风险:虽现代血站筛查严格,但窗口期感染仍有理论可能。

案例警示:曾有患者因共用修脚刀感染乙肝,只因刀具残留微量血液且未彻底消毒。

2. 母婴传播:阻断需“三级防护”

我国约30%慢性乙肝由母婴传播导致。高医生强调,母婴传播并非“命中注定”,通过科学干预可大幅降低风险:

  • 宫内感染:分娩时胎儿接触母体血液或羊水(占5%-10%);
  • 产时感染:分娩过程中皮肤擦伤或吸入产道分泌物(主要途径);
  • 产后感染:母乳喂养时乳头皲裂出血或密切接触。

阻断方案: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+乙肝疫苗,后续按0-1-6月程序接种,阻断率可达95%以上。

3. 性接触传播:安全套不是“万能盾”

无保护性行为是成人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。病毒可通过精液、阴道分泌物传播,尤其当一方存在生殖器溃疡或炎症时风险更高。高医生提醒:

  • 固定性伴侣前建议双方检测乙肝五项;
  •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风险,但无法完全杜绝(如肛交黏膜损伤)。

二、日常接触不传染!破除四大认知误区

1. 共餐不会感染乙肝

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传播,与感染者握手、拥抱、共用餐具均安全。但若双方均有口腔溃疡,理论上存在极低概率,实际案例尚未见报道。

2. 蚊虫叮咬不传播乙肝

蚊子吸血时注入的是唾液而非前一次吸食的血液,且乙肝病毒在昆虫体内无法复制。目前无证据表明蚊虫可传播乙肝。

3. 咳嗽、打喷嚏不传染

乙肝病毒不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与感染者同处一室无需担心。

4. 母乳喂养非禁忌

若母亲病毒载量低且新生儿完成免疫阻断,母乳喂养利大于弊。但需避免乳头破裂出血时哺乳。

四、高子敏医生特别提醒

“乙肝歧视源于无知。”高医生呼吁社会消除偏见,同时强调个人防护责任:“了解传播途径不是为了制造恐慌,而是为了更理性地保护自己和他人。”他建议将乙肝检测纳入婚检、孕检常规项目,让更多人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
结语
乙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对疾病的误解与忽视。通过科学认知传播途径、规范预防措施,我们完全有能力将乙肝威胁降至最低。记住:知识是最好的疫苗,理性是最有力的防护盾。
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作为疾病诊疗依据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,请点击>>咨询在线医生,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在线医生将全天候竭诚为您服务!

公益救助

病症索引

快速就诊通道

  • 咨询热线:
    0371-55365124

  • 门诊时间:
    8:00-18:00

  • 医院地址:
   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西路106号
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

医院环境